迅博网 推荐 环球新闻 查看内容

实况报道:自己小孩自己教 更能发挥所长?

2024-3-31 09:43| 发布者: 怀夜饮乐| 查看: 29 |原作者: 迪拜网

摘要: 本地每年平均有50名达到小学入学年龄的新加坡孩童在家自学。尽管这个群体是极少数,人们不禁要问,新加坡的主流教育素质享誉世界,但为何每年仍有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自学?本期《实况报道》访问在家自学的孩子和 ...
本地每年平均有50名达到小学入学年龄的新加坡孩童在家自学。尽管这个群体是极少数,人们不禁要问,新加坡的主流教育素质享誉世界,但为何每年仍有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自学?本期《实况报道》访问在家自学的孩子和家长,以及教育学者,探讨这个群体秉持的教育理念,以及这个模式是否适合多数孩童与家庭。 
八岁的刘凯恩是一名在家自学孩童(homeschooler),但大部分时间他都不在家。
这名喜爱户外运动的小男生,每周至少三四天会到户外参加体育项目,包括足球、排球、垒球、独木舟水球(canoe polo),以及网球。

  
 
这些活动都是他的父母配合他的兴趣策划安排,让他发展运动技能,也与其他孩童玩耍,打成一片。


  刘凯恩(右二)的父母配合他的兴趣,安排他参加多种户外体育运动,包括独木舟水球(canoe polo)。(李姿仪摄)
 
小凯恩也有在家的时候。他的母亲刘纹馨(36岁)每周三四天引导他在家学习,每次一至两小时,可涵盖英文、华文、数学或科学,学习模式包括阅读、听写或做作业,玩益智游戏或观看教育视频。
刘纹馨认为,童年就是用来玩乐和探索的。“没有必要这么早就锻炼小孩子掌握学术知识……当然该学的要学,该做的要做,但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孩子考获超凡的成绩。”


  刘凯恩的母亲发现他近来更常用英语与其他孩童互动,如今让他在家学习时拨出较多时间学习华文。(叶振忠摄)
 
刘纹馨和丈夫刘航维(37岁,神学院学生)都是基督徒,他们希望让孩子在年幼阶段,接受一种把圣经的品格教育融入学习内容的模式,他们选用的教学资源,就包括融合基督教信仰和知识教育的教材。
因观察到儿子与其他孩童相处时更常用英语,刘纹馨会把较多时间花在引导他学习华文,她和丈夫平时在家尽量与一对子女讲华语。


  刘纹馨让儿子在年幼阶段在家自学,除了要亲自灌输他价值观、培养亲子关系,也希望他有更多时间玩乐,以及探索自己的兴趣。(叶振忠摄)
 
刘凯恩是在家自学的其中一个例子。关注在家自学现象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指出,家长让孩子在家自学的原因各异、所使用教材和教学方式也无统一标准,但他们大致上有一个共同教育理念,也就是希望按照家庭价值观,根据孩子的兴趣、强项和需求,灵活制定学习内容与教育方式。
三个孩子都在家自学的教育工作者方恩惠(44岁),在2021年出版名为“Homeschooling in Singapore: An Education”的英文书籍,探讨本地在家自学的群体,收录她与19名家长所做的访谈。方恩惠的丈夫是一名艺术工作者。
方恩惠说,现代版本的在家自学教育方式,虽然在本地存在超过30年,但在很多本地家庭看来,仍是一种不寻常的选择。她观察到,早期让孩子在家自学的家长,常会列举教导宗教价值观为一个主要原因,近年则有越来越多家长基于自己的教学理念与主流体制不同,决定为孩子另辟蹊径。


  三个孩子都在家自学的方恩惠,在2021年出版名为“Homeschooling in Singapore: An Education”的英文书籍,探讨本地在家自学的群体。图为她与六岁幼子蔡谦合照。(许翔宇摄)
 
方恩惠指出,这些家长可能对主流教育体系或环境有不满之处,但这并不表示他们认为整个体制恶劣或教师教得不好。“这些家长主要是无法在现有体系中,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庭需求的模式……他们希望拥有为孩子量身定制教育的自由,但这不是教育部或任何学校可以控制的,毕竟学校要照顾全体学生,不是服务一个学生。在家自学就能让家长全权主导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内容。”
在强制教育法令下,凡年龄介于六岁至15岁的公民孩子须就读教育部小学。如果想让孩子在家自学,家长须向教育部申请让孩子豁免强制教育。教育部会按个别情况评估是否批准。除了提交学术教学方案,家长也得提呈一份计划书,说明如何进行品格和公民教育,培养孩子社交情绪技能。
教育部发言人回复《联合早报》询问时说,自从法令2003年生效以来,每年平均有50名达到小学入学年龄的公民孩童在家自学,数目小且稳定。
“新加坡孩童应该在教育部小学求学,以掌握一套共同的知识与技能,为接下来的教育与培训奠定稳固基础。这是为给予孩童一个共同的教育体验,进而让他们建构国家认同感,并且促进社会和谐。”
所有在家自学的孩童都必须考小学离校考试。据媒体早前的报道,在家自学的新加坡孩童当中,约一半在家上学一段时间后,转入主流小学或中学。
在家自学群体规模多大,目前没有明确数据。方恩惠估计大约有1000人。这包括学前、中小学年级、特需和患病孩童,以及外籍人士或短期逗留的外国家庭孩子,和他们的家长。
国立教育学院副教授陈英泰博士认为,本地的在家学习现象相当值得探究。
“新加坡有一个享誉全球的教育体制,为何仍有一小群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自学?毕竟主流学校有良好资源和专业师资,这群家长仍坚持承担起这个重担,须投入至少六年时间,全神贯注主导孩子的学习。”
陈英泰也观察到,这些家长为了履行对孩子的教育责任,踏出“终极的一步”,背后主要推动力,是要对教育方式、学习内容,以及所传递的价值观发挥更大主导权。
“家长可能认为本地教育制度压力大或过度注重成绩,孩子在家自学,他们就能配合孩子的学习需求和进度,制定教学方式和内容,鼓励孩子多探索自己的兴趣。”
家长非孤军作战 有社群相互扶持
针对如何确保在家自学孩子获得全面教育,教育部回复《联合早报》询问时说,家长每年须提交孩子的学习进展报告,汇报孩子的不同领域的学习进度。教育部督学也会做家访,向家长了解孩子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成果。


  在家自学社群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多元的学习项目,自发举办各种学习活动,让孩子与其他孩童一起学习和互动。图为其中一名家长白珮琦(中),为一群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在家自学孩童讲授科学知识,介绍什么是软体动物。(谢智扬摄)
 
也有人质疑家长一个人能否教所有科目,陈英泰认为,这些家长并非孤军作战,整个社群会相互扶持,包括设立实体或线上学习群体,由家长指导或请专人来为孩子们授课。
经过多年的演变,在家自学模式发展出日益丰富多元的活动项目,但陈英泰认为,这个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家庭和孩童。“家庭首先应有稳定的经济基础,才能考虑这个选项,毕竟其中一名家长须全职在家。家长对自己的读写与算术能力也要有信心,并且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教导能力,尤其当家里有超过一个孩子,而每个孩子不同,家长也要懂得因材施教。”
对于在家自学模式是否适合每个孩子,方恩惠认为,理论上,每个孩都可以在家自学,就好比每个人可以到学校上学,但是否每个人一定能受益,就另当别论。
她指出,在家长患病或家境贫困等情况下,由于有生活或其他压力,的确不适合让孩子在家自学。此外,家长若不识字或英文水平有限,在寻找教育资源和传授信息方面也会面对挑战。

  
   
    延伸阅读
   
  
   
      
   实况报道:师生与科技三位一体 让线上教学更个性化
  
  
   
      
   与弟妹自幼在家自学 23岁学生获EDGE奖学金赴英深造
  
 
然而,若孩子患病、不适应主流学校或拒绝上学,她认为,家长可考虑在家自学模式。
“王氏家庭学校”量身定制七子女学习项目
面对小六离校考试,不少家长和学生如临大敌,对前教师孔素薇来说,小六会考不必太紧张。她前面五个子女都考试两次过关,今年轮到六女儿应考,也是她第11次陪孩子备战小六会考。
她打趣说:“如果有什么陪考奖项,我应该当之无愧!”
孔素薇(49岁)和丈夫王添来(53岁,私校教师)让七个子女在家自学。


  孔素薇(第二排右二)和丈夫王添来(第二排左一)基于信仰原因,决定让七个子女都在家自学。他们也认为,在家自学的好处是有更多时间按孩子兴趣和天赋定制学习项目,发挥他们的潜能。(受访者提供)
 
王家孩子年龄介于四岁至24岁。最大的四个子女一直到完成O水准考试或考取海外颁发的高中文凭,才从“王氏家庭学校”毕业,陆续升读高等教育学府或在私校任教。
孔素薇和丈夫都是基督徒,让孩子在家自学,主要是希望孩子能遵循以基督信仰为本的生活方式。但他们很快发现,在家自学一大好处是可按孩子兴趣和天赋定制学习项目。
她注意到,学校近年更强调并支持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和强项,不过度注重成绩。
“但这与家长为孩子量身定制学习项目的灵活度,不能相提并论。例如,孩子若对跑酷(parkour)感兴趣,家长当下就能决定去找相关课程。”
孔素薇和丈夫为孩子选用基督教教育教材。他们不注重考试,平时给小测验是为了理解孩子的进度。
这也意味,小六会考是孩子们首个重大考试。教育部规定在家自学孩子须考小六会考,成绩须达到那年应考四个普通水平科目学生的第33个百分位数,否则得重考。
王家五个子女从日常学习中腾出两个月备考,都因小落差,无法第一次过关。但他们不会特别沮丧,而是将会考视为必经的一个关卡,过关是为了把时间放在探索自己更感兴趣的项目。
以长子王悦胜(24岁)为例,他从小喜欢摄影,除了向父母的朋友偷师,他主要上网自己摸索。
他15岁时和家人到美国进行六个月的公路旅行,返新后又上网自学专业排版软件,结合旅途拍的照片和母亲撰写的文章,编辑出版300页的游记。他去年获国家发展部奖学金,目前在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深造,专攻建筑学。
孔素薇的次女是一名私校教师,三儿子刚完成理工学院课程,老四在南洋艺术学院主修大提琴。
孔素薇说:“对比20年前,如今有较多在家自学青年升读本地或海外大学及事业有成的例子,说明在家自学也是一个正当可行的教育途径。”
但也有家庭短暂尝试后,未达到满意效果,而决定让孩子上主流学校的例子,她指出,这往往是因亲子关系出现矛盾。
由于家长得为这个教育模式的成果承担主要责任,孔素薇认为,“在家自学”一词容易引发误解,其实学习可在任何地方,以任何形式进行,改为“家长主导教育”或更准确。
在家自学青少年 调适后顺利融入主流学校环境
多年来在家自学,升读主流学校后,孩童会否缺乏社交技能?一些从“家庭学校”过渡到主流学校的青少年指出,他们起初会感觉自己与其他学生有一些“文化差异”,但经过短期的适应与磨合,也能顺畅交流。
曾是一名景观设计师的陈芬霞(43岁),10多年前陪丈夫到澳大利亚深造,在那里居住了几年。她的丈夫从事教育工作。
那期间,她开始让长女在家自学。由于喜欢这个模式给予她们尽情阅读的自由,以及让一家人有更多相处的时间,10年前返新后,她让长女继续这个教育模式,老二和老三顺理成章也在家自学。
几年前,考虑到女儿日后想报读理工学院,而凭O水准证书或更有机会进入心仪课程,他们陆续为两个女儿报读主流中学。如今,17岁长女完成主流中学的教育,下个月升读理工学院景观设计课程;13岁次女在家自学到去年,今年进入主流学校中一。目前只有最小的女儿仍由陈芬霞亲自教导。
性格较外向的长女蔡智灵还记得,刚开始上学时,她非常兴奋。
“以前我有机会参加各项活动,但总觉得这些活动和所见到的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。到了学校,突然觉得有很多自由去接触和认识不同的人。起初,我不大习惯每天都能与新认识的朋友说话,但很快就适应了……以前在家自学,一般有家长监督,上学后发现同学进行各种活动时,未必时刻有人监督,也让我感到颇为新鲜。”
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,有些同学迟交功课,曾令她感到讶异。此外,由于在家自学期间,日常作息比较自由,她上学后最难适应的是得早早起床去上课。
二女儿蔡心悯较文静,起初觉得自己与同学比较少共同话题,但大约两三周后,通过一个较要好的同学介绍,她的朋友圈子逐渐扩大。“有时因被安排的座位的关系,你自然而然就会与旁边的人互动交流……对比以往,感觉到自己现在比较不那么内向了。”
如今修读的科目更多,学习负担难免加重,蔡心悯发现自己不像以往,有多些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绘画。
多年的在家学习,培养这对姐妹自发学习的态度,她们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压力,将考试视为评估学习进度和有哪些方面须改进的指标,不会纠结考几分。
王悦恺(20岁)曾与六个兄弟姐妹一起在家自学,报读理工学院后才进入主流学校。他在学业上应付自如,社交方面,起初需要一点时间摸索和适应与其他人沟通的规范。


  王悦恺(图右上角深蓝色上衣)与兄弟姐妹有共同在家自学的经历,感情非常要好。从王悦恺顺时针起为王家长子王悦胜、六女儿王悦宣、五女儿王悦愍、二女儿王悦宁、最小的女儿王悦心、以及四儿子王悦永。(受访者提供)
 
“有些社交情况是我第一次体验的,例如,得和一群不怎么谈得来的人共处一室。但我也渐渐学会如何找到和自己合得来的人。”
起初,他发现有些学生私下议论讲师时很不礼貌,让平时不说教师坏话的他,难以接受。“遗憾的是,有时我发现自己受一些学生影响,也变得较负面和消极。”
总的来说,他认为,融入主流学习环境,是一个适应不同社交文化的过程,他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社交障碍,身边有不少朋友认为他挺擅长社交。“其实有很多未曾在家自学的人,更缺乏社交技巧。”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在线连续剧 网红主播